(資料圖)
云財經訊,經濟日報文章指出,臨近發貨時間卻突然被告知缺貨,快遞顯示“已攬收”卻遲遲沒有下文,催問物流進度卻被各種搪塞、敷衍……消費者遇到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掉進了商家虛假發貨陷阱中。目前,主流電商平臺已制定相關規則,提高對商家虛假發貨行為的懲罰力度,比如按照商品實際成交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消費者賠付紅包等。但從平臺端來看,懲治虛假發貨行為不能一“賠”了之,需采取更多有效規約,如采取下架商品或服務、平臺禁入等措施,提升存在此類失信行為商家的違規成本;同時應充分回應消費者維權訴求,暢通維權渠道,形成消費者反饋與商家信用評價的關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