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阿僧只劫指菩薩由發心至成佛的修行期間。
2、又作三阿僧只、三僧只、三劫。
3、‘阿僧只’梵語作asam!khya或asam!khyeya,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原意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
(資料圖片)
4、‘劫’是時間名,梵語作kalpa,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
5、‘劫’有大中小之分,此處指大劫。
6、三大阿僧只劫即三個大阿僧只劫,是菩薩積集菩提資糧的時間。
7、 一般將此三阿僧只劫以一阿僧只劫為一期,分成三期。
8、但關于各期的修行經歷與成就,諸經所說不一。
9、如《優婆塞戒經》卷一云(大正24·1039a)∶‘我于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只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只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只劫。
10、’《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謂初阿僧只劫逢事七萬五千佛,第二阿僧只劫逢事七萬六千佛,第三阿僧只劫逢事七萬七千佛。
11、《大智度論》卷四謂初阿僧只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二阿僧只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三阿僧只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宣我于來世當作佛而無所畏。
12、 關于三劫與修行位次之配列,經論所說并不一致。
13、小乘家說三十四心斷結成道,故無菩薩三只之位次可論,但天臺《四教義》卷四以之配于聲聞的位次,謂初阿僧只是所謂外凡,即得五停心別相總相念處之位;二阿僧只劫是內凡中的暖位,亦即用暖法智慧修六度之位;三阿僧只劫是頂位,即行六度,于四諦觀解分明之位。
14、 大乘佛教方面,《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謂一切住總經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經第一無數大劫,勇猛精進者次第證得極歡喜住;經第二無數大劫,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經第三無數大劫,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
15、《攝大乘論本》卷下謂,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凈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與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無功用行補特伽羅自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16、此說以地前所經的時間為初阿僧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只。
17、 梁譯《攝大乘論》卷下另出七阿僧只、三十三阿僧只的說法。
18、七阿僧只之說以地前有三阿僧只,地中有四阿僧只。
19、三十三阿僧只劫之說謂地前方便地中有三阿僧只,十地中地地亦各有三阿僧只,其劫量與前之三阿僧只等。
20、《法華經玄贊》卷一分大中小劫論其劫量,謂三十三阿僧只中,七地已前為小,八、九、十地為中,地前為大。
21、 《華嚴五教章》卷下之二謂,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經三阿僧只,但此劫數不同于小乘。
22、若依終教,有定、不定二義。
23、言菩薩修行決定經歷三僧只,即定三僧只,此是約化儀,又約實報而言,言非僅經三僧只,須經無量不可計數阿僧只,即不定三僧只。
24、此與于其余雜類世界立時者不同,是約佛德無限量而言。
25、此外,若依頓教,一切時分皆不可說,因一念不生即說是佛。
26、若依圓教,一切時分皆悉不定,因諸劫相入。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