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從新能源汽車八年世界“銷冠”,看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密碼”
(資料圖片)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夏賓)2022年,中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達到705.8萬輛和688.7萬輛,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憑借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在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路上“動力十足”。28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的“2023中新財經年中會”在北京舉行,在青年圓桌會環節,與會嘉賓從新能源汽車崛起談到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進程中,新能源汽車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表示,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絕對不是孤立事件,它代表了中國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升級的方向,所以把新能源汽車拿出來“解剖麻雀”,可窺見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首先,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吳薩表示,沒有自身的品牌,就只能處在產業鏈的下游,如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走向全球,不是做代工、做組件,而是靠自己的品牌。“這說明我們不僅能有最好的產品,還要建立全球化的品牌。”
其次,高質量發展,不能沒有技術支撐。吳薩認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企業有自己自主獨立的技術,在“三電”等很多新能源汽車技術上都領先全球。特斯拉進入中國,也使用中國的電池。中國供應商完全可以支撐國際一流企業,有別人不可替代的技術。
最后,新能源汽車走向全球離不開中國的廣闊市場。吳薩稱,打造制造業新格局,前提就是自身有足夠大的市場去支撐一個大的產業,為其走向全球服務。“我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我們自己就是這個產業重要的支撐,自己有大的市場,這是對中國制造業走向高端化很重要的一個啟示。”
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也提到了中國巨大市場的關鍵作用。他以特斯拉為例說:“三年前,我們都沒有想到中國電動車可以發展這么快、這么好。我看到很多人講,特斯拉更像是一個催化劑,或者是‘鲇魚效應’,它不僅沒有把中國小電動車制造商吃掉,反而激發了他們的活力。”
夏樂稱,特斯拉的“鲇魚效應”依然要歸功于中國的大市場和中國的消費者。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品質要求非常高,所以中國很多電動車廠商在國內激烈的拼殺下,能在價格可控的基礎上把品質做到非常好。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介紹了產業政策的支持效果。她表示,產業政策過去在中國多個行業發展、產業升級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要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礎,那也就是產業政策需要以高質量為基礎。
萬喆稱,對“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這樣產業、技術、規模在全球處于比較領先地位的產業,就要放棄過去那種對高速度的追求,轉向對產業政策高質量的追求。
萬喆提到,發達國家無論是工業現代化還是后工業化時代,也一直在運用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并非只是單純補貼,而是可以完全與市場化機制相結合。以光伏和新能源為例,在一段時間的補貼后,還是要推向市場,讓市場來完成優勝劣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