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董浩帆、通訊員閆鵬飛8月22日消息:為紀念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下午簡稱:陽光中心)成立20周年,近日,陽光中心舉辦了“我有陽光”主題紀念展。
紀念展通過“前言、回應、探索、創新、貢獻、使命、未來”七大板塊全面展示了陽光中心的歷史沿革、工作創新、主要項目、工作成果以及發展規劃等內容。20年以來,陽光中心在團市委、市青少年服務保護辦的指導下,推動社工人才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加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研究、促進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制度化、標準化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從彷徨到篤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陽光種下的星星之火”在堅守中燎原
20年前,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2003年,上海市社區青少年事務辦公室成立,浦東新區、盧灣區、徐匯區、閘北區四個試點區149名青少年事務社工正式上崗。張萍芳作為盧灣區的一名青少年事務社工,開啟了她的職業生涯。
起初,作為一名新手,張萍芳面對青少年及家長對其身份的質疑也有過迷茫和擔憂,到底什么是青少年事務社工?青少年事務社工到底要向何處發展?2004年2月18日,陽光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同年,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家督導委員會成立,推動了上海青少年事務社工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2005年,張萍芳與一批充滿事業理想的青少年事務社工一起,參加了為期三年的骨干社工培訓。通過系統、專業化的學習,張萍芳對社工身份有了清晰的認識,對社工工作也更加充滿憧憬。最初參加專業培訓的50名社工如同星星之火,在歲月的沉淀與磨礪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實務經驗,并深深影響著陸續進入陽光的300多位年輕社工,在每年服務近3.5萬名青少年的過程中,傳遞著那份給人希望的陽光。
陽光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從試點到全覆蓋,
主動嵌入公檢法“共護未來”
隨著全市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的建立和市區街道三級工作網絡的全面覆蓋,各項工作在積極探索中進一步細化完善。2007年首家品牌社工工作室“小秦工作室”建立;2008年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成立;2010年全面介入訴訟過程中的合適成年人工作,維護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履行監督、溝通、撫慰、教育等職責;2011年起參與法院審理的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開展社會觀護工作;2016年開始探索青少年事務社工介入法院涉家事案件糾紛的解決。從試點初探到全覆蓋,上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社工隊伍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一批社工入駐拘留所、看守所、檢察院等特殊場地,協助未成年人提升法律意識,助力未成年人與朋輩、家人、社區形成更好的連接,幫助更多需要教育矯治、社會支持的未成年人和需要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的監護人。社工機構不斷深化與法院的合作,根據家事案件審理特點,立足涉案未成年人需求開展家事調查,提供庭前調解、心理疏導、回訪觀護、探望監督人、家庭教育指導等服務。積極探索學校社會工作,截至目前,已在18所學校掛牌“學校社會工作站”,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服務體系。通過2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形成深耕社區、輻射學校、涵蓋公檢法的工作格局。
從“單兵”到“聯合作戰”,
共建青少年社會支持生態圈
為了更好地保障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陽光中心在2017年成立倫理委員會,明確服務道德和職業標準,并于2019年建立跨學科多部門合作應急平臺,協同多方專業人士緊密合作,共同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支持和幫助。
2019年的一天,陽光中心社工李詩蕙接到了學校的緊急求助電話。服務對象丸子(化名)受家庭暴力和不良環境影響陷入了重度抑郁和焦慮,其母親精神狀態也極其不穩定。為盡快保障丸子的安全,李詩蕙立即協調學校、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共同為丸子提供支持和幫助,保障其生活安全。借助合作應急平臺,李詩蕙牽頭組建了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律師、檢察官在內的專業團隊,為丸子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務。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丸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他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從提供服務到政策倡導,
開啟社會工作發展新征程
20年來,陽光中心的服務人群不斷拓展,涵蓋了6-25歲的困境兒童、失業青少年、不良行為及嚴重不良行為、違法涉罪青少年人群,通過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促進其健康成長。與此同時,陽光中心建立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研究院,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同推動出臺《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范》,為《上海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的出臺、《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國家標準》的實施貢獻了力量。
在過去的20年里,陽光中心始終秉持著為青少年提供最優質服務的使命,以專業、熱忱和創新的精神,為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貢獻著源源不斷的力量。紀念展的舉辦,不僅是對過去20年辛勤付出的回顧與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與啟示。希望以這次紀念展為序幕,共同見證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輝煌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