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與體育休閑健身相結合、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近年來,我市根據各地非遺資源,創新“非遺保護傳承+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非遺保護傳承之路。
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
讓非遺項目“優”起來
近年來,我市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圍繞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目標,對部分鄉村的自然稟賦、發展水平、產業特點、民俗文化進行分析調研,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取得了扎實成效。
屈家營音樂會是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通過升級改造屈家營村,全力打造“屈家營古樂小鎮”,積極改善村容村貌,成為我市美麗鄉村建設的代表之一。同時,打破“傳男不傳女”的慣例,首次招收女學員31名,每月發放1200元補貼;將屈家營古樂納入京津冀旅游一卡通景區,推動屈家營鄉村旅游發展,在推廣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助推了經濟快速發展。
與體育休閑健身相結合
讓非遺文化“留”下來
安次區第什里風箏2009年入選河北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已有5代傳承人,被譽為我國風箏中的“絕品之最”。為促進第什里風箏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我市推動成立第什里風箏協會,逐步形成了“藝術派”與“市場派”兩種生產經營方式,全力發展風箏特色產業。
目前,已形成以第什里村為中心、輻射附近20余個村的風箏制作產業集群,成為京津地區最大的風箏生產加工基地,年產風箏600萬只,年產值達5300萬元,從業人員達到萬人以上,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
在此基礎上,我市全面加強非遺與體育休閑旅游相互融合,連續舉辦四屆國際風箏節暨全國風箏錦標賽、兩屆廊坊市民俗文化節、河北省首屆農民豐收節等大型活動,發展包括風箏文化一條街、風箏規劃館等12個旅游文化項目。6年來,第什里風箏小鎮綜合景區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銷售收入1.6億元,旅游總收入7.3億元。
第什里風箏小鎮的建設是我市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體育休閑健身相結合的縮影。我市以建設環京津體育休閑旅游產業帶為目標,積極整合非遺資源與體育休閑旅游資源,著力推動我市旅游從單一的傳統觀光游向觀光和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相結合的復合型旅游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