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
讓非遺產品“活”起來
非遺生產性保護工程不僅是文化工程,還是富民產業。近年來,我市從建設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產業園區、推動非遺企業股權上市等方面入手,促進非遺生產性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融合發展。支持非遺企業申報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以國家、省、市三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全市非遺文化企業上檔升級。
目前,我市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省級10家、市級34家,“京東景泰藍”“大城紅木家具”“永清冀派核雕”等非遺項目,通過成功申報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得到了迅速發展。著力打造了大城紅木文化產業園、大廠景泰藍文化產業園、永清核雕文創園等一批重點產業園區,為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增添新動力。大廠、永清先后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景泰藍之鄉”“中國核雕之鄉”稱號。
同時,積極推動非遺企業股權上市,解決“融資難”問題,拓展更多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2015年,大廠回族自治縣良盛達花絲鑲嵌特藝有限公司登陸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開創廊坊市非遺企業融資新模式。多次舉辦非遺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培訓會,為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發展注入資本活力。未來,我市還將陸續有非遺企業完成股權上市。
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
讓非遺根基“強”起來
深入挖掘“非遺+旅游+資源”,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品質,對廊坊之美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吸引更多京津冀游客前來體驗游玩。
推進“非遺美食+旅游”,提升旅游消費。三河小熏雞、大廠肥牛、薛家窩頭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味道”,成為京津冀地區經典美食;燕南春、迎春、五美酒等地方酒也讓游客感受到廊坊人的好客熱情。
推進“民宿+非遺”,提升居住體驗。我市各地民宿均結合本地非遺資源擺放非遺文創產品,環境幽雅,為游客營造了溫馨舒適的休息場所。
推進“非遺+特色文創產品”,提升購物體驗。開發、做優、培育非遺文創產品和農副產品、土特產、手工藝品等旅游商品紀念品,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廊坊禮物”,打造“京津樂道、綠色廊坊”旅游品牌,旅游吸引力特色鮮明。推出“洼淀文化休閑游”“運河通航聯動游”等8條特色旅游線路,其中涉及到非遺體驗基地、非遺美食、非遺文創產品的線路6條。
推進“中醫藥+生態”,提升康養體驗。以新繹七修書院、中醫李氏正骨等非遺資源為依托,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積極打造新繹七修酒店、彥清中醫正骨醫院醫技體驗基地、固安來康郡康樂景區等一批中醫藥康養旅游示范基地,開發新的旅游體驗項目,加強“非遺+旅游+資源”融合發展。(記者 張泰源)